我设计的感觉很好看了,为什么领导还不满意,其实未必是自己设计能力不足,可能只是自己视野不够。

前段时间跟几位前辈喝茶,讨论作为设计师,如何快速成长。

最后大家都一致认为,要想系统的提升自己的能力,首先得提升自己的视野。视野这个词,大家应该比较少听到,行业里有人讲的也不多。

什么是设计师视野?

在设计师的意识形态里,哪些事情,是能进入到思考 case 范围之内,预期管理之中,这些都属于视野范畴。

能力通常决定能不能把某一个事情做好,而视野决定未来能够做哪些事情。像作品集、年度述职、阶段总结,都是设计师能力与视野的体现。

能力很强,视野很低,就会导致跟标题那种情况一样。我产出的设计明明非常好看,我很满意,可总监跟其它领导就是不喜欢。

下面,咱们就来分析下视野的高低有多重要。

思维习惯的差异

不同视野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差异,还挺明显的。

基础的视野,往往看的会比较浅,更注重单点项目执行能力。一个需求分下来,能不能按时完成需求任务,协助完成需求目标,聚焦于项目执行。

比如一个功能改版,设计是否好用漂亮,时间点是否按时上线。

而高视野,意味着看的会更深、更远。

除了能看到需求中影响结果的核心要素外,还能观察清楚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,通过归纳总结,最后还能得出一些核心的观点。

比如一看完这个方案,就知道改版的意义点在哪?前因后果是什么,预期能达成哪些目标,对用户及业务会带来哪些层面的影响??

这些能力简单概括为:

1)需求评估能力

2)长线规划能力

3)洞察决策能力

4)价值的理解与分析能力

5)行业趋势判断能力

这一系列的能力,造就了设计师的全局性视野。

方便大家理解,再举个例子,全局视野就好比王者荣耀、英雄联盟里的小地图。这局怎么打法,怎么配合,怎么布局,都需要看到小地图里面的战斗情况来进行判定。

看待问题视角的不同

高能力≠高视野,手活儿很好并不代表视野就高了。

相反,手活儿好的,而视野停留在最基础,更容易陷入细节,无法带领项目、团队走向更高处。不理解需求的情况下,落地的价值偏小,价值经常容易事倍功半。

低视野还有一大弊端,就是由于思维的局限性,看待事物会比较单点化。比如某某同学一段时间内,做了ABCD四个需求,可以很好的把每个需求按照排期,来完成落地。

所以他的年度述职、作品集里的分布,也是按照需求、项目来分的,ABCDEFG等,每个项目做完就完事了,也不知道每个项目后牵扯的到底有哪些因素。

而高视角的同学,会跳脱ABCDE需求本身,从中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,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件什么事,需要拿到什么样的结果,并能从中进行反推。
      
所以在作品集或者是述职里,高视角同学更多讲述的是在这些项目里,他思考的点是什么样的,怎么做决策的,如何推导下判断的。而ABCDEFG等项目,实际上只是去完成这些想法落地的项目,帮助策略更好的达成预期目标。
高视角的同学,更能清楚设计背后的Why。
        
他们能更看透需求的本质,理解需求能一步到位,他能很清楚的知道,这个需求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,甚至这个需求做完后,能拿到结果的上限及下限,也都在他的预料之中。
         
包括这个组织需要什么,怎么做才能更快的帮助到组织达成预期目标,在他的视野里,也都有一条路径去管理着。
         
事情交给他,老板们会很放心。

案例解读:

视野对目标影响会有多大,我举个例子:
     
咱们部门今年的成交GMV要达到1个亿,这个是大目标。
而1个亿的背后,都有哪些渠道来完成。每个渠道流量是什么样的,转化是什么样的,渠道的核心要素是什么,哪些渠道占大头,是核心担当,哪些渠道虽然流量小,但是用户特别喜爱。
     
这些渠道目前增长的情况是怎么样的?自然增长的比率有多大?目前还有哪些缺口,这些缺口如何阶段化的管理,来达成目标?
     
有什么样的方法,可以来弥补这些缺口,是通过权益体系,还是大促活动,还是设计各类场景,来提升用户的活跃及客单价?
围绕上面一些思考,然后再分拆。
     
我设计这个场景,如果是为了达成GMV的提升,那么哪些因子可以促进GMV的成交量,用户的痛点是什么,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,如何通过设计,来满足用户的预期,提升用户的成交单量。
     
有哪些手法,或者是思路,可以提升用户的粘性、复访以及活跃,然后这些思路,如何变成页面的真实框架以及内容,保证页面的结构框架与内容与预期目标达成一致。
这些想清楚后,再接着往下落。这个页面我应该怎么设计,字号大一点用户更喜欢,还是小一点更喜欢,颜色应该要用什么样的,应该使用什么风格。
上面这些就是视野逐渐从高到低的一个体现,视野越高,越是要贴着业务及用户走。

如何提升?

前面说了这么多视野的差距,还有会影响到的结果。那么如何提升?这段时间我也想了挺长时间,给大家分享一下。
     
刚刚有说到,全局视野相当于王者荣耀、英雄联盟里的小地图,怎么打法,怎么配合,怎么布局,都需要看小地图里面的战斗情况来进行判定。
     
但不是一开始,你就能看得懂小地图。比如常年青铜级别选手,一下子就能根据小地图配合打野去 Gank ,肯定不现实。它是一个需要逐渐积累的过程,并不能一蹴而就。
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么多内容,其实就是想先帮大家培养起这个视野意识,知道自己当前的视野停留在哪个层面,应该去往哪个方向走。
     
意识决定形态,只有先具备视野意识,才能通过不断努力逐渐达成目标,这点相当重要。
     
哪些方法,可以加快自己提升的过程?我总结了一些个人经验,大概分为3点,大家可以代入思考:

第一点:

充分理解依据,你的依据,他人的依据,以及多想想如何把他人的依据变为你自己的依据。
     
做什么事情,都需要依据,而依据的背后,其实就是你思考的点。
     
举个例子,你觉得这里的设计应该要这样做,那么这样做背后的依据可能有好几点,用户的情绪是1点,你的审美标准是1点,更接近业务的目标是1点,等等等。
     
你的设计依据越多,说明你思考的越广,想的越透彻。多问问自己为什么,这样做你的依据点到底在哪里?
事实上不但设计需要有依据,产品也需要,运营也需要。日常彼此方案的Battle,实际上都是在交换自己的依据。
     
依据的体系会支撑你的思考结构与思考意识,项目的不断积累,也会丰富你的依据结构,你关于事物的判断决策也会更为敏锐。
     

第二点:

多思考,多总结,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结构化、体系化。
     
因为作为设计师,日常的工作肯定是碎片化的,如果不是碎片化,只能说明你的工作不饱和。在这些碎片化的需求上,如何用结构化、体系化的思维去管理它们、看待他们,再加以提炼总结。
     
当然,也可以尝试去用金字塔思维管理它们,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观点→ 结构 →事物。
所以,年度总结就是一次很好的review过程,用不着去抵触,甚至没有年度述职的,也可以主动去做。
     
日常大家做的事情都很碎片化,可以尝试去把这些碎片化的事情,总结成树状或者是网状的思维体系,也就是在碎片化的事情上,再增加一个维度,在这些维度上,甚至可以再进行总结。
     
举个例子,我之前有在群里做过一些碎片化的分享,有一个同学,把它整理成了笔记,就是下面这张图。
这也是结构化思维的一种体现。我讲的东西可能很碎,但是她可以把我讲的这些东西,串起来,形成一个结构化、体系化的知识。
     

第三点:

理解组织、商业所需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。
     
这里我提供一个简单的小方法,就是每次做完一个项目,尝试用三个点来总结它的价值,你干了一些什么事情。
      
不断的项目经验积累,会丰富你结构化的思维沉淀然后不断验证。这样方法也就会持续的积累,价值也会理解的更为透彻。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xueui.cn/experience/work-doubt/designer-vision.html